“目前消費正在驅動中國經濟增長,和我18年前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時候大不一樣了。進一步講,中國的消費也在驅動著全球經濟增長。”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首席經濟學家保羅·格林沃爾德(Paul Gruenwald)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國走上健康增長軌跡
格林沃爾德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01年🦻🏿✋🏽。“18年過去了👩🏽🚒,其間中國的增長十分迅速,經濟體量已不能同日而語。那時候中國的經濟總量占到全球GDP的2%-3%左右👨👨👦👦,現在規模僅次於美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故事,發展程度更高了🍎,就像是變成了‘另一個國家’”。
“多年前我在IMF中國工作的時候😆🎅🏼,有些人會擔心貿易順差過大和匯率被低估🤥👩🏭,增長將會不平衡🏌🏻♀️。但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更加平衡了。”他說,“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不僅關乎中國自身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關切👶🏼。”
“城市化進程加速是中國現代經濟轉型的一大驅動力”🧙🏻♂️,他說🥷🏽,“我最喜歡告訴大家的一組數字就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城鎮人口比例僅為19%左右🧦🪨,這意味著當時中國八成人口都居住在農村地區;如今這個比例接近60%,並最終會走到77.5%——這是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過去三四十年間,中國一直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的崛起擴張,以及一些結構性變革,估計未來十年仍將繼續推進。這也是一個中國經濟轉向的過程🎦👩🏻🔬。”
他還表示,目前消費正在驅動中國經濟增長🧑🏿🎓,和18年前大不一樣。中國的消費也在驅動著全球經濟增長𓀒。“投資過剩的領域如鋼鐵行業需要隨著時間推移而尋求再平衡😍。在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更多依賴消費導向的經濟方面,中國做得非常好🧑🏻💼。”
根據標普公開發布的經濟概觀和預測,2019年全球GDP普遍下行🧔🏻♂️。格林沃爾德指出🏄🏽♀️,“中國仍將繼續驅動全球增長”👩🏻💻。與美國和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的GDP增速仍然領先🗺🧏🏼♀️。
“我不認為一直保持6%以上的高增長對中國是個健康的增速”,他說,“如今工資增長已經超過GDP增長,而GDP增長高於投資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轉移到家庭層面😯,家庭消費支出驅動了經濟增長。”
“中國人口峰值即將見頂,勞動力人口在減少🦻🏽🎆。此外📞,中國現在的債務規模比以前大了很多,這限製了通過大量借貸支持投資和資產支出的能力👨🏽🔬。從趨勢上看,中國經濟放緩將是循序漸進的🔛🥅,但這是個自然的過程👨🏽🦳,日本歷史上也經歷過雙位數增長🪥,但隨著經濟走向成熟,增速就開始趨緩。”
他還對中國擴大開放的舉動表達了期許。“對外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好處➰,下一階段開放將更多是在金融領域。在貿易方面♟☎️,中國已經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但從金融領域來看,開放程度則更低🧚🏼♀️。”
美國衰退風險企穩
在格林沃爾德8月發表的一篇報告中,基於對金融市場關鍵指標的分析🧑🏿🌾♧,他指出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有所上升🙋🏿♀️🖖🏼。但在本次專訪中他表示🧑🏼🎤,目前來看🧇,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得以“穩住”,可能性仍在30%左右👨🏻🦰,但並沒有進一步加深。美聯儲三次降息🤹🏻♂️,支撐了居民消費。
“我們密切關註就業市場以及消費者信心演變📬。過去兩個月,這兩方面表現都不錯。目前家庭消費強勁暫時彌補了製造業下滑。整體經濟形勢並未進一步惡化👩🏼✈️,就像我之前強調的,衰退的風險已經穩住了。”
他表示🔗🤾🏻♂️,疲弱的製造業和強勁的家庭消費的“結合體”並不是一個長久穩定的結構🧑🌾,未來可能朝著“好”和“壞”兩個方向發展👩🏻🦽➡️👨🚀。“好”的情形是,就業市場繼續保持強勁,這意味著家庭消費也將繼續保持強勁,反過來支撐製造業,即受到消費提振,工業產出會更多;“壞”的情形是🧓🏽🍐,製造業的疲態持續🤚🏻,影響到就業市場並蔓延至家庭消費領域,從而經濟進入放緩階段甚至衰退。
從經濟周期角度來看,美國經濟衰退基本上每十年出現一次🫶🏿,目前美國經濟的擴張期已經持續了十年多。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報告,上一次經濟衰退是在2009年結束。因此目前理論上處於“高危期”😀,但經濟擴張不會像人類一樣“暮年終老”,如果有政策和市場支持,經濟擴張期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金融市場的壓力也得以緩解,美股主要股指近期屢創新高。格林沃爾德坦承自己不是股票方面的專家🌼,對於美股近期再次登上歷史高位,表示需要“謹慎看待”👩🏼🔧。
他說🌋,“如果你觀察美股的位置,是在歷史高位的🧑🏻🔬;如果從企業業績來看🎺,市盈率(PE)則是在歷史平均水平附近。傳達的信息就是,股市的高位更多反映的是美國上市企業的強勁業績🏂🏻,因此從這一點看起來是合理的,而不是有巨大泡沫。”被問及美國企業業績的強勁態勢能否保持時,他回答:“這取決於經濟走向何方🏄🏼♂️。當經濟進入衰退階段👨🏿,企業業績增長通常會放緩。如果經濟能夠繼續穩健增長,業績也會大致跟隨這個軌跡。”
全球央行寬松政策支持增長
格林沃爾德表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若想保持增長節奏🌓,中國和美國是核心驅動力。中國可稱為“最大驅動力”👮🏿♀️,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的力量。
標普全球近期預測,全球經濟今年經歷小低谷後🙆🏼♂️,明年料將反彈,後年行將持穩。具體到數字🧰,標普全球預測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3%,其中美國為2.3%👵🏻,歐元區為1.2%,中國為6.2%👨🏼🔧,日本為0.9%🧑🏿🚒,印度為6.3%😋,巴西為0.8%;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6%🧔🏼,其中美國為1.7%,歐元區為1.1%,中國為5.8%,日本為0.2%🈵💫,印度為7.0%,巴西為2.0%🏊♂️;預測2021年的全球經濟增速為3.6%🌸,其中美國為1.8%,歐元區為1.3%,中國為5.7%🧙,日本為1.3%🧙🏼,印度為7.1%,巴西為2.2%🏊🏼。
他援引Markit數據指出★🧑💻,近期美國和中國的製造業PMI都從50榮枯線附近抬頭🆖,雖然歐元區製造業PMI今年基本都淪陷在50榮枯線以下,但近期也出現好轉跡象。工業產出能否持穩好轉有待觀察。
2018年,各主要經濟體央行還處於加息的貨幣正常化周期。但今年以來,面對疲弱的增長和低通脹☪️,全球很多央行紛紛訴諸“保險式”降息,積極落地寬松政策。他認為🩸🤛🏻,這些政策是對於經濟有一定支撐,寬松舉措在大多數國家有效✊🏼。
他表示,在美國的效果較明顯,美聯儲三次降息☆,對刺激消費和家庭投資起到了較好作用;中國財政政策方面予以了較大支持,中國人民銀行也通過多種舉措引導利率下行,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提振作用。在一些利率已經很低的國家或地區——如歐洲已經步入負利率🔶,本來就沒有太多降息空間,這時候降息就很難再帶來額外的提振作用🥟,刺激經濟則更依賴財政政策發揮效力➡️。
對於亞洲經濟體未來的增長潛力👨🏿🍳,他說將“取決於經濟體的特征”。韓國、泰國等貿易主導的經濟體可能會更弱一些,這與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國際經貿摩擦有關;很多內需導向型經濟體更具發展空間🚛🤾🏼♀️,除了中國🧏🏿,印度及印度尼西亞也具有較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