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技術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虛擬貨幣、加密貨幣取經👧,但人類社會長期形成的貨幣的本質內涵,理應是數字貨幣發行的基石。
幾年前🌮,當我們開始做數字貨幣研究的時候,這一領域既冷門,又邊緣,不少人都質疑此項研究的必要性。這項工作的展開不能不歸功於周小川博士的敏銳洞察力和學術前瞻性🧘🏻♂️🧒🏿。這兩年👨🚀,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暴跌🏃🏻♂️,人們開始紛紛關註這一新興事物🧔♂️。作為一個研究者,盡管我認為比特幣還只是一種準私人數字貨幣🧑🏿🌾,但我對其代表的數字貨幣技術的未來滿懷憧憬!
數字貨幣與比特幣
應該說,有很多人是因為比特幣而知道的數字貨幣👨🏼🍼。實際上,遠在比特幣之前,數字貨幣就是密碼學的一個研究分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密碼學界一直有一個夢想,我們手裏拿的實物現金能不能數字化以後,通過數字加密技術,像發一個郵件一樣🙍🏼♀️,直接從某一個數字身份人轉移到另外一個數字身份人的名下🐒💵?就這麽一個問題,很簡單但也很復雜🛤,引起了眾多學者的興趣,開創性的人物是大衛·查姆(DavidChaum)。
1982年👨👩👧👧,查姆提出了一種具備匿名性、不可追蹤性的電子現金系統🍄,作為最早能夠落地的試驗系統,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1994年布魯斯·施奈爾(BruceSchneier)的集大成之作就專設一節,探討查姆的數字現金協議👐🏼🟦。2008年,一位化名中本聰(Nakamoto)的神秘人物提出了比特幣的構想🏄🏼。數字貨幣的發燒友們狂喜地發現,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夢想竟也可以大規模試驗了👨🏻🏫。這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席卷全球的比特幣試驗。
客觀而言🧲,這個試驗極具爭議,有人對其背後的技術嘖嘖稱嘆,有人攻擊它是詐騙工具,有人認為其堪比黃金🥂,也有人認為它一錢不值。一些知名人士👢,比如許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說紛紜間,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資產、支付工具🧑🏿🍼、貨幣等均有所不同的比特幣以其豐厚的回報,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眼球。
想要評價它,我們必須回到中本聰的經典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其中有兩個關鍵詞👈🏻:“點對點”和“電子現金系統”🧑🏼。“點對點”的特性🧘♂️,使我們想起了實物貨幣,因為它就具有“點對點”這一優越的支付特性,只是其支付功能逐步被電子支付工具所蠶食🦻🏻。時至今日,“無現金社會”甚囂塵上,似乎實物現金已無容身之地0️⃣。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主要經濟體的實物現金投放和使用是在增加而不是減少🧖🏽♀️。所以實物現金的未來究竟如何,恐怕現在還不能妄下結論🧛🏻♂️👳♂️。
比特幣缺乏價值支撐
或許有人會說5️⃣,既然數字貨幣是實物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的發展方向,那麽是否就意味著比特幣終將勝出,笑到最後💂🏽?也許一些持“貨幣非國家化”觀念的自由主義者會這麽認為。但是,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部門卻傾向於將比特幣定位成虛擬貨幣。為什麽叫虛擬貨幣🧑🏿💼?因為它背後沒有資產支撐,許多人(包括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它是沒有前景的👨🏿🦰,盡管它的暴漲掀起了一股龐大的浪潮。“比特幣也許失敗,問題是這裏頭有錢可賺”,這句話道盡了很多人對“比特幣”們的真實心態。比特幣價格漲到什麽程度才算合理💛?其暴漲究竟有多少泡沫?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研究者而不是投機客,追問“比特幣”們的真正價值所在才是問題的關鍵。
回顧加密貨幣的研究歷程👨🏿🦰,如果說查姆模式的數字貨幣是基於“銀行-個人-商家”三方模式來設計的,那麽比特幣模式的數字貨幣則由原來的三方模式,變成了點對點的兩方交易模式🧙。這當然是一個範式的飛躍,但這兩個模式都沒有考慮中央銀行的角色。查姆只是探討了匿名化現金的實現機製,根本沒有涉及中央銀行。比特幣所謂的挖礦發行👨🏻🏭🙎🏼,煞有介事,實質上是把記賬權😉🦸、鑄幣權和發行權混為一談,央行的角色因此消解。
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在研究數字化技術本身,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顯然不只是(數字)鑄幣技術的問題,其背後的價值支撐才是關鍵。縱觀各種貨幣形態均有價值錨定🐦🔥👨🏼🚀。商品貨幣、金屬貨幣的價值錨定來源於物品本身的內在價值。金本位製度下,各國法定貨幣以黃金為價值錨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各國法定貨幣雖不再與黃金掛鉤,但是以主權信用為價值擔保🧝🏼♀️。全球那麽多的貨幣🙇🏻,根本的區別在於背後的價值支撐而不是鑄幣技術。相信現有的數千種加密貨幣🆑,在追求極客技術的同時⚾️,也會逐步認識到這一點🍄🟫:當前的經濟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信用經濟,貨幣發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幣”們實難擔當大任🛄,核心問題在於這類“可轉讓數字資產”很難構建自身的價值支撐體系。
如何實現虛擬貨幣“去虛擬”
所以🏊🏻♀️,必須把目前虛擬貨幣缺乏價值支撐這一根本性的缺陷給矯正過來☆。技術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虛擬貨幣、加密貨幣取經🫵🏽🧑🏿🚀,但人類社會長期形成的貨幣的本質內涵🫱,理應是數字貨幣發行的基石🧑🏿👇🏼。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貨幣的未來得有一個“去虛擬”的過程,一個可能的變化是在前述所言的“點對點+電子支付系統”的基礎上,再加上強有力的“央行信用”,也就是“點對點+電子支付系統+央行信用”。
因為價值支撐的缺失,各國政府對於虛擬貨幣活動🫸,如首次發行代幣(ICO)、虛擬貨幣交易等,一直持審慎的態度,對其中隱含的金融風險和投資者保護問題高度警惕👨🏼⚕️🤸🏽♀️,但對代幣或者是虛擬貨幣背後的技術卻是態度積極🧔🏽♀️。中國人民銀行是最早對數字貨幣進行研究和試驗的中央銀行🍸,其他主要國家央行也高度重視數字貨幣的研究🤱🏽。目前央行數字貨幣已成為國際央行會議最重要的主題詞之一✔️。數字貨幣可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把實物貨幣轉為數字貨幣的夢想已在民間率先發力和試驗,中央銀行必須奮起直追。
實際上,老百姓對貨幣的基本要求也就兩個🏪:一個是不能假了,另一個是不能毛了🤝。無論對私人數字貨幣,還是法定數字貨幣🧚🏿,這兩個要求都概莫能外。就全局最優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央行數字貨幣理應更能滿足大眾對貨幣的需求。
實物現金“+電子支付系統”、數字貨幣“+央行信用”、電子支付工具“+點對點”,甚至“+央行信用”、“+可控匿名”、“+智能便捷”……各類演變看似各異,實則脈絡清晰。不僅朝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演進🧑🏻💻,而且“草蛇灰線”,“伏脈千裏”之外的則是那若隱若現的法定數字貨幣。
這一歷史進程正徐徐展開!
大浪淘沙,我們都在這一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