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八十年代日美貿易戰也相當激烈💆🏿,今天中國是不是當年日本?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源自社會推動🍙,貿易戰源起經濟,根源在政治,解決還是在外交。
2018🎬,又一個戊戌年。
中國“兩會”期間,關於中美貿易糾紛已經有不少討論🕵🏼♂️,劉鶴兩會期間的訪美引人註目🕚,之後易綱出任央行行長🚊,亦被認為是用有留美經驗的技術官僚力圖加大對美溝通。隨後,特朗普方面長久以來對於公平貿易的口號終於邁出實際一步,宣布將對中國600億美元進口商品征收新關稅🙎🏼♀️。一時之間🙋,社交媒體對於中美貿易戰的討論鋪天蓋地。
如何看待這一情況🦸?首先應該看到👩❤️💋👨,美國的第一波舉措對中國的影響並沒有多麽嚴重👩🏼🍼🧑🏿🎄。特朗普計劃加征關稅商品價值600億美元👩🏽🚒,聽起來不少🧘🫦,但是對比中國出口規模,占比並不大🧑🏼🌾🧟。按照中國海關數據👩🏿🦳,2017年中美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中國出口總規模則達到15.33萬億元人民幣,合2.26萬億美元。與之相比,目前600億美元商品占2018年中國預計總出口規模不足2.5%,實際影響並不大。
雖然加征關稅的直接影響並不巨大👰🏿♂️,但是戰略意義明顯🍅。中美雙方貿易關系惡化是不爭的事實☝️,在美國宣布加征關稅之後,中國商務部在3月23日表示擬對約3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征關稅👳🏼♀️🐵。對比美國的600億美元,中國30億美元的應對,關鍵並不是外界所認為軟弱回應與否👩❤️👨,而是雙方報復性政策的開始,爆發全面貿易戰可能性在加大🧛♀️。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看貿易戰♖?表面上♏️,中國確實對美國收獲了不少貿易順差。按照中國官方數據,2017年中國對美國貨物貿易順差1.87萬億元,合2780億美元;美方統計口徑則是3750億美元🚗。
然而,順差逆差的經濟學含義並不是那麽簡單,並非逆差國一定吃虧💇🏿♂️,順差國一定占便宜。諸多國際貿易的研究已經指出🧑🏼🚒,美國貿易逆差幾乎是一種必然現象🧑⚕️,這是各國不同經濟要素配置之下的合理性問題。在中美貿易逆差背後🧑🏻🔬🍤,實際上是以中國為核心整合了東亞板塊的網絡式加工鏈條🤾🏼♀️,並最終體現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換言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代表東亞板塊實現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一個證據是👩🏻🦱,雖然中國對美國保持龐大順差,對東亞其他國家卻維持幾乎同樣龐大的逆差🤗。實際上,這個故事並不新穎,中國占有順差,只是東亞與美國固有貿易的延續,過去是日本,今天是中國,未來可能是印度越南。
東亞板塊作為全球合作鏈條中製造業的重鎮,本質上是承擔了與美國不同的經濟分工角色。基於東亞良好的基礎設施水平🧏🏻♂️、勤勞而有素養的產業工人隊伍、重商主義政府的各種支持以及自我放大的合作網絡效應🧏🏻,在具有技術強傳播性的製造業中,不斷累積對美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與貿易優勢,只不過是100年前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早已論說清楚的實現演繹而已。對美國而言,美國在商品貿易逆差的同時,服務業則積累著龐大的順差,也正反映了美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
更重要的是,美國製造業工人看得見的損失背後,對應著看不見的美國消費者福利提升。問題在於,經濟學的道理,特朗普之類政治家是真不懂還是假裝不懂🙃?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背後其實更多是社會推動,特朗普從自由貿易轉向公平貿易的政策正是集體情緒的映射🏅。我去年曾經去美國遊學🤷🏿♀️,題目正是全球貿易,拜訪了美國商務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等機構,在交談中,一方面感覺到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貿易政策轉向,導致官僚部門有全盤推翻過去計劃的安排,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美國各界對於中國貿易赤字的情緒𓀃。
除了貿易順差🕺🏽,美國商界也很在意市場準入🤘🏻。過去商界持續支持中美友善,如今情況則有了微妙變化。就科技行業而言,典型如“中國製造2025”文件🪚,是國內諸多產業政策之一,而在海外卻是極大刺激,在我遊學交流中頻繁被提及,他們從中感受到了不僅是中國科技行業的追趕,更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味道🤾🏽♂️,這顯然是美國政商兩界都感到不安的因素。
從特朗普這次加征關稅😪,比起金額🐦🔥,更值得註意的是,特朗普此次加征關稅行業,聚焦於科技行業,分別是先進信息技術產品、自動化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現代軌道交通裝備😈、電動和其他“新能源”車輛🚴🏿♀️、電力裝備、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其他高性能醫療器械。這就不單單是貿易逆差問題👨🏻✈️,而是戰略高地的爭奪問題🫵🏿。
八十年代,日美貿易戰也相當激烈,今天的中國是不是當年的日本?我曾經問過不少美國人🧑🏼🎓🧚🏼♂️,他們回答都會說中國和日本最大不同在於體量,畢竟中國人口十倍於日本。更重要的是🈳,中國和日本不同在於,日本和美國之間只是貿易紅利的分配問題👨🦰,雙方對於日本最終會加入西方系統這點並無異議。今日局面的復雜性在於💅,中美間還存在意識形態的差距,中國試圖提供的全球治理秩序與美國設想明顯存在差異。
策略地說,在今日美國看來💗,中國和日本不同𓀋。對民主黨而言,中國是以前的日本,但規模更大,對於共和黨尤其新保守主義而言,除了日本之外🕴🫃🏼,中國很可能讓他們想起蘇聯👩🏽🦳😀。西方對於中國最終遵循西方系統遊戲規則開始失去信心;對於中國而言👩🏻✈️,挫折之下,開拓自身的全球體系也成為替代方案🤹🏿♀️,如此疊加,使得雙方摩擦日益加劇,從南海沖突🛶、亞投行風波🎏、一路一帶🏇🏿、國進民退等議題均可見端倪。
中美之間,信息誤讀始終存在🏺🏃♂️。比起叫囂強硬應對🫃🏼,彌合不必要的信息誤讀顯然更為重要。90年代之後🕛🧛🏽,中國重新加入了全球市場,尤其是享受了加入WTO的巨大紅利5️⃣,這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關鍵💇🏿。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十五年保護期已經過了🧑🏿🏫,中國承諾的市場化改革卻引發了歐美諸多猜疑,交涉中🧳,西方和中國雙方彼此都感到了不少挫折,一方面指責中國沒有做到承諾,中國則再次感受到被排斥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拒絕🤔。
在年初做客第一財經頭腦風暴時候,當主持人駱新問2018年的黑天鵝的時候🧑🎄,我的答案是WTO💂。如果WTO死去,中國面臨的貿易挑戰將會巨大,如今美國拋出的加征關稅只是開始。而如果WTO系統死去,其原因絕不僅僅是美國一意孤行的不配合與退出,而其結果對於中國將是災難性的。
不少人熱衷於出臺各類應對政策,但是各種軟性策略遭遇強硬沖突的時候可能無法奏效。與其冒冒失失問下一步該如何🚨,不如回頭認真復盤上一步。
目前關稅糾紛只是開始🦹🏼♀️,貿易戰表面源起於經濟,其根源卻在於政治,解決思路還是在於外交🪢。基辛格曾經說🫓,21世紀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一個似乎相矛盾的特點:一方面越來越分散;一方面越來越全球化,而且至少會有6大強權: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中國老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新的政治經濟周期啟動🌬。全球化對於中國過去是春風麗日👼🏽,未來中國人或許將和其他人一樣🖋,體會全球化暴風驟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