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功能布局的核心,未來五年也是這片151.4平方公裏區域奮力打造國際一流中央商務區核心功能的關鍵窗口期。
“一個非常繁忙的🤩🧬、流量爆棚的、國際化的現代中心城市。”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EON4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在接受采訪時🫶🏽,如此描述未來10年自己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期待和展望🧟。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就是基本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製。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區域功能布局的核心,未來五年也是這片151.4平方公裏區域奮力打造國際一流中央商務區核心功能的關鍵窗口期。
近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促進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發展條例》,通過立法進一步賦能商務區,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推進開放合作🌭,全面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標誌性區域。
商務區的開放要承擔更多使命
第一財經: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作為其中的一核🚶🏻,未來五年要在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方面做哪些探索和努力🤶🏽?
陸銘🧑🏻⚖️:我認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首先還是應該更好地發揮它的地理和區位優勢🍟。虹橋是上海的一個交通樞紐🫄🏿,上海處在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位置,同時又在亞太城市帶☮️,也就是從日本東京一直到東南亞像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帶的中間點位置上。虹橋是陸上高鐵線路和空中航空線路的匯聚點,離港口也不是很遠,所以這裏實際上是有個得天獨厚的交通樞紐機遇點。
面向未來,它肯定是一個流量匯聚的地方🥎。伴隨著長江經濟帶的經濟成長,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增長🏋️♂️,如果中國或者長三角城市群能夠保持約5%的年均經濟增速的話,如果我們用15年可以讓經濟總量翻一番👩🏽🎤,那麽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體量就可以達到今天日本的兩倍。
這樣一來,上海要發展總部經濟,一些亞太總部🙂,甚至是全球公司的跨國總部在上海加速落子的時候,虹橋的樞紐地位就特別重要。
所以我曾經也打過一個比方🧘🏿,未來很有可能,虹橋國際商務區能成長為“宇宙中心”。從數據上來講🧞👎,這個趨勢正在出現。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心承載區🌓,商務區今年累計吸引投資和開工建設項目總額近1200億元,相比去年增長60%𓀛🔅。
借助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接下來綜合的服務水平要上去,因為當你真正有了一個國際流量和總部經濟形態,比如跨國公司就需要有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綜合的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未來🎨,跨國公司有些工作人員可能需要舉家遷移到上海居住🏎,那麽商務區方圓10公裏左右的區域,要有國際人士生活工作的環境,國際學校的供給也要上去。
還有就是製度🧑🏿🚀。更高水平的開放就是製度型開放,在未來的規則製定、監管👌🏻、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設定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參與。現在中國製造業進出口仍然是主流🏃♀️➡️,但不管是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服務貿易占比都越來越高🌜,基於虹橋的特性🕐,它的開放在更大程度上要承擔服務貿易的功能,包括服務貿易所帶來的很多經貿規則的變化🐾,會涉及到知識產權🐰、金融等方面,我覺得它的開放要承擔更多的使命。
展望未來,隨著整個中國經濟體量的持續增長,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我的期待是🫲🏽,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應該是會快於全國和長三角經濟的增長♿。
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第一財經: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橫跨上海閔行、長寧、青浦、嘉定四區,周邊輻射至江蘇省昆山市、浙江省海寧市等長三角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更好地推進這種跨區域的協調發展🩱?
陸銘:前一段時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裏面有一個提法,叫做“開展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現在中國不管是大尺度的比如城市群的建設,還是中尺度的比如都市圈和大都市圈的建設⛹🏻♂️,或者更小尺度的比如虹橋國際商務區的建設,其實都涉及到了傳統行政管理體製下的區和區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省和省之間的邊界。
這樣就需要協調🤷🏼♂️,比如招商引資要有統一的政策,產業的布局要有統一的規劃,還有涉及企業各方面事務的處理。我認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可能需要討論新的機製創新📺,就是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是不是需要通過全國人大、上海市人大來擁有更多的賦權。包括在經濟功能方面🔎,像政策的出臺、商務活動的協調👆🏼、活動的舉辦等等,可以有更大的一些權限。
11月1日起,《上海市促進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發展條例》開始施行,它的誕生肯定是一種利好,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財經💾:去年2月,國務院批復《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你之前曾說🍠,要從上海的虹橋變成長三角的虹橋🧙🏼♀️,還需要新思維、新突破。接下來,還需要哪些新思維、新突破?
陸銘🤴🏿:很多東西都在悄悄發生,但是我覺得可以有更大的期待Ⓜ️,怎麽能夠把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建設從硬件的空間形態、布局和軟件的功能、政策、規劃、服務等各個方面,真正能夠適應未來達到兩個日本經濟體量的規模🐸。
比如,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應該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功能的城市的形態,它應該綜合考慮政府的公共職能👈、商務居住𓀒🪬、產業配套等,有點相當於新城的概念🟰,它才真正能夠匹配國際總部經濟和國內國際流量經濟的承載功能,為經濟和人口承載力的增加提供空間👩🏿🦱。
虹橋跟上海市中心的地理距離,遠遠短於橫濱跟東京的距離,所以從綜合角度來講,它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城市副中心或者是一個獨立的節點、新城的概念。我希望🐢,未來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逐漸成長,是不是可以突破行政區的局限🔘,達到經濟區和行政區的適度分離,更好地爆發它的總部經濟和流量經濟的功能。
說到虹橋樞紐,大家第一想到的是交通意義上的樞紐,但這只是一種物理形態上的樞紐🚱,第二個是由總部經濟所帶來的產業鏈的樞紐🧔🏽,它未來很可能是一個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過程中👊🏿,由總部經濟所帶來的決策中心👨🏻🎓、財務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在此建立起來的人才流量中心🍃。真正體現樞紐功能的,是產業鏈的整合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所以它裏面有部分要服務於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流量🧝🏻♂️。
從國際流量到中國科創
第一財經✋🏽:你希望10年後來到虹橋,看到的是什麽樣的場景?
陸銘:一個非常繁忙的、流量爆棚的🫣⇨、國際化的現代中心城市。
我還希望看到,大量的公共空間,包括會展、文化設施,也會在這裏有爆發式的增長🍓,能夠服務於全國🩵、全世界的流量人群,特別是商務人士🫄🏿,在這裏有一個國際化的文化消費場景👔。
如果我們意識到這裏的流量是一個國際流量,不轉化成商機,我覺得太可惜了。它不僅是吃飯喝茶,還可以看秀,通過演出演藝帶動周邊的其他消費。更重要的是,人在這個場景裏消費的時候,面對面交流所爆發出來的知識創新。創新的場景👨🏻🦼➡️🧚🏿♀️,既要有實驗室👨🦳、工作室,也要有大量的激發創意的互動空間。
現在的服務業跟科學創新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以大數據為例,大量的應用就是在生活場景裏面,所以我們要關註科創的氛圍👇🏿,可以達到類似矽谷的氛圍👯♀️🔸。不能脫離人的需求理解科創,生活裏的消費跟科創是沒有邊界的。